在南德地區廣為流傳的德國民間舞,源自巴洛克時期的阿勒蔓德舞,是當時聞名於法國、西班牙、尼德蘭、英格蘭的一種直拍舞。阿勒蔓德舞的第一部份為4拍慢步舞,其第二部份是3拍的晚間快步舞,最後演變成了華爾茲。
地處缺乏民間舞文化的柏林,如何讓毫無舞蹈基礎的佛光人,也能感受並舞動起來,國際佛光會柏林協會黄家羚會長巧用心思,在比較若干德國民間舞音樂後,選擇了「Rheinländer 」這首輕鬆歡快,並有蘇格蘭及波爾卡風格的曲目,讓人過耳難忘;在反覆揣摩「YouTube 」視頻後,設計了小踏步、二人旋轉,及團體牽手舞。
第二次擔任攝影及導演的青年吳璇,將12位佛光人分為6對並安排好位置,就著節拍,年齡層4歲到70歲,最小的是4歲半的金豆(楊舒涵),最年長的是和年逾七十的義工林蔡梅卿,他們都認真練習不馬虎。為了讓二人舞順暢過度到團體牽手舞,新會員鍾浴曦、資深理事王紅、前任會長Sabine女士紛紛提出各種點子;在佛光人熱烈的討論,一遍遍的試跳、修改下,就著樂曲的拍子,「新版」德國民間舞已具雛形。
在短暫的休息後,再加上常住大悲咒水解渴的甘露加持,老菩薩們克服「轉到頭暈⋯」,與第二代、第三代佛光人一起轉、一起跳,歡樂氣氛寫在臉上,從最初的摸索、練習到最後的殺青,於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了這次的錄製。
為了這次的錄製,理事仝一杉全家總動員,不僅帶來自上週參與錄影、對唱歌和跳舞都表現極大興趣的金豆,同修楊堯臣也樂意參與。她表示「好讚嘆會長的藝術細胞!也很喜歡那首曲子,每一次參加活動都有不同的因緣及收穫,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會來支持佛堂的活動。」
佛光人浴曦表示,集體的舞蹈,就如同一個小小社會中人的互動。,程中出現的情況,觸發不同的行為、感受和表現;考慮排練時間及難度,並非所有意見都被採納,但大家還是積極參與完成節目錄製,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真誠的笑容,向善之心,使得困難反而成為了促進團隊凝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