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佛光山

20250629 柏林人間佛教生活講座 聚焦佛教造像藝術

柏林人間佛教講座後,柏林協會副會長唐雪峰為青年導覽柏林洪堡論壇

【人間社 包曉報導】

繼柏林佛光山人間佛教生活講座「跟我一起去朝聖系列之一」之後, 6月15日,國際佛光會柏林協會副會長唐雪峰帶領大家再次展開一場心靈的朝聖之旅。此次,他分享自己在山東青州與四川安岳參訪佛教遺跡的經歷,並介紹兩地不同歷史時期、風格各異的佛教造像。在講座後,更是前往柏林洪堡論壇博物館實地參觀,欣賞館藏亞洲佛教造像,讓佛法智慧與美學之感交織於當下。

唐雪峰從佛教造像的起源講起,介紹不同時期造像的風格演變:從犍陀羅時期的希臘式佛像,到馬圖拉風格,再到薩爾納特「鹿野苑」風格,梳理出佛教藝術從印度傳播至中國的歷史脈絡。隨後分享他參訪山東青州博物館的所見所感。青州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歷史上是海陸交通交會之處,佛教文化的流傳與融合尤為顯著。雪峰展示大量親自拍攝的照片,清晰地從不同角度呈現佛像細節,宛如身臨其境。

青州博物館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被譽為「青州微笑」的佛像。佛像神情安詳、微笑內斂,讓人看了不由自主地平靜下來。雪峰特別介紹了「褒衣博帶」與「曹衣出水」這兩種經常出現在造像描述中的詞語,並以圖像對比方式說明風格差異。他指出,儘管佛像的一些基本元素來自印度,但面部特徵與衣飾細節卻都逐漸本土化,顯示佛教在傳入中國過程中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之後,再介紹參訪四川安岳石刻的經歷。由於石刻群分布在偏遠山區,需要由當地居民帶領騎摩托車跋涉山路。幻燈片中呈現的佛像多數已斑駁破損,有的甚至熏黑。然而正是這樣的痕跡,更顯歷史的滄桑。他動情地分享,有些石刻因在文革期間被當作灶台使用而逃過一劫。佛像雖受損,卻也因此保存下來。大眾們望著這些歷經風霜的佛像,內心深受觸動,那些殘損的佛像仿佛正以無聲的方式說法——講述「成、住、壞、空」的無常真諦。

講座後,有十多位青年隨同唐雪峰前往柏林洪堡論壇博物館,參觀該館收藏的早期佛教造像。第一站參觀了印度桑奇的舍利塔門飾。在門上可見佛教常用象徵:法輪、阿育王石柱、獅子、菩提樹等。許多青年驚訝問道:「為什麼沒有佛像?」唐雪峰解釋,早期佛教並未塑造佛陀具體形象,而是以象徵手法——如腳印、法輪、菩提樹等來代表佛陀。

展廳中央的圓柱展示了佛陀「八相成道」的故事。雕刻細膩動人,童年的佛陀憨態可掬,青年佛陀被眾星拱月卻帶著一絲落寞,而在菩提樹下降魔時,其沉著中又帶著一點緊張的神情,都被雕刻家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最終,佛陀於雙樹間入涅槃,弟子們神情哀戚。特別引人注目的,有一幅雕刻呈現佛陀在涅槃時仍伸出一隻腳接引遲來的大迦葉,有慈悲與傳承的涵義。

此次活動也吸引佛教之友前來參與,大家在參觀與講解中對佛教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感動。一位青年看到佛陀靜坐的雕像時提問:「為何要打坐?」唐雪峰生動地回答:「就如同我們看書,車子停下來時字才看得清楚;若車子在顛簸行駛中,我們便難以辨字。禪定,就是讓我們在煩擾中保持清晰與覺察的能力。」聽者皆深受啟發。小朋友花生在聽完講解後,也主動與媽媽分享今天學到的佛陀故事,展現出幼小心靈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