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 孫詩雨 報導 / 王妙淨攝影】
2024年最後一個周日12月29日,到佛堂除了為自己及親朋祈福外,還能收穫什麼難得回憶?資深的佛光青年廖達海因緣際會,於蘭州習得拉麵好身手,此次應監寺永超法師之邀,於柏林佛光山第一次以麵會友,展開「拉麵工作坊」,有華、德裔60位大人與小孩熱烈參與。
配合傳統手工麵條的「三揉三醒」空檔,廖達海講解東西方文化傳播與佛法東傳所帶來的民生影響,在麵條成型下鍋後,再佐以多樣富含深意的配料,熱呼呼的麵條,讓堅持學習的30人吃得不亦樂乎、大讚手工拉麵了得。
廖達海以小鑼聲展開「拉麵工坊」序幕,其自創「大唐西域麵」,除一一示範拉麵技巧外,並說明拉麵深遠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西元646年,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歷經17年艱辛,終於還抵長安。唐朝盛世,文化與美食的交流融匯,當時的胡人麵食風靡中土,一碗香氣撲鼻的麵食,既溫暖了寒冷的心靈,更寄託對玄奘大師歸來的喜悅和敬意。
在食材配料上,融合大唐盛世的文化與佛理,麵條中有中土的醬油與醋、安息帝國的菠菜、貴霜帝國的胡蘿蔔,張騫從西域帶回的胡桃、葡萄乾(提子乾)、胡椒等;每一味食材都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故事,彷彿在這碗麵中匯聚千年風霜,凝結玄奘大師西行取經的艱辛與不易。
拉麵的製作過程充滿禪意,廖達海說明,首先是「度量」,在和麵時,鹽的添加量需根據不同季節、環境而調整。冬季氣溫低,鹽量要適量;夏季則相對多些,因熱度影響麵筋的延展性。如佛法中的因緣變化,隨類應化;如觀世音菩薩的教化,根據眾生的根基,適時而為。
其次是「力道」,和麵需要耐心與專注,經過三揉三醒才能使麵糰柔韌光滑。此次因一次失誤的操作成為教育的契機,廖達海提醒大家,揉麵時要將身心力量凝聚一處,正如心若散亂,修行便無法穩固,心要凝聚,修行才能成就。
第三是「用料」,椒粉的麻味令人深思,麻感如空性,來去迅速,短暫而難以捉摸,正如空性中的「無我」之理,萬物無常、無我,皆由因緣生滅;通過椒粉的麻味,廖達海讓大家在烹飪中領悟到佛法的無常與空性。
廖達海分享,玄奘大師西行途中的趣聞與見聞,講述從烏茲別克斯坦到新疆,再到蘭州、長安的飲食文化,乃至日、韓的拉麵文化,彼此之間的異曲同工,令大家在歡笑聲中學到更多。
麵糰做好後,廖達海引導大家嘗試「拉麵」,雖然大家拉出的麵條寬窄、厚薄各異,但下鍋煮好,再加上豐富的佐料後,現做的手工拉麵還真是好滋味!許多人紛紛要求再來一碗,甚至向他請教更多的製麵技巧,他也耐心一一解答,當下以麵會友、以麵條說法,氣氛溫馨和諧。
大家於麵足菜飽之際,圓滿當日的西域麵食之旅,不但在人間煙火中體會佛理,也從一碗「大唐西域麵」中感念玄奘大師對佛教東傳及東西文化交流的貢獻,法味十足、齒頰留香。